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1223

会议视频 59

会议信息 5

会议专题 1

年份

2024 2

2023 97

2022 151

2021 135

2020 67

2019 73

2018 69

2017 92

2016 96

2015 60

2014 28

2013 33

2012 37

2011 37

2010 52

2009 29

2008 29

2007 22

2006 22

2005 12

展开 ︾

关键词

发展战略 28

可持续发展 26

中国 25

能源 15

发展 14

对策 12

政策建议 10

农业科学 9

食物安全 9

发展趋势 8

环境 8

创新 7

战略研究 7

2035年 6

技术 6

技术预见 6

水资源 6

产业化 5

生态文明 5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tatus with benthic indices in the coastal system: the case of Bohai Bay(China)

Wenqian CAI,Wei MENG,Lusan LIU,Kuixuan LIN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 2014年 第8卷 第5期   页码 737-746 doi: 10.1007/s11783-013-0617-x

摘要: Based on biologic and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collected from coastal areas of Bohai Bay (China) in April, 2008, three biotic indices (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 (AMBI), Shannon–Wiener Index and -statistic) were applied together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he sampling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a clear spatial gradient from a worse ecological status in the near-shore areas (especially around Haihe and Jiyun River Estuaries) to a better status in the offshore areas. While all the three indices could assist decision makers in visualizing spatial changes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Bohai Bay, two indices, i.e., AMBI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effective in distinguishing sites from Haihe River Estuary, Jiyun River Estuary and other area. However, -statistic can’t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stuaries and other area. It would be explained that organic pollutants and/or other environmental stresses in Bohai Bay were not strong enough to reduce the size of macrozoobenthos, which may cause both of the abundance and biomass curves crossed.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several benthic indice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benthic ecological status in Bohai Bay, which gave the similar results. Furthermore, there is indication that the ecological status is related to excess input of wastewater along main rivers and outlets. In a word, AMBI, Shannon–Wiener Index and -statistic could be able to assess the benthic ecological status of Bohai Bay under the organic pollutants pressure.

关键词: 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     Shannon-Wiener Index     W-statistic     ecological status     coastal system     Bohai Bay (China)    

渤海湾典型岸段近岸过程研究

恽才兴

《中国工程科学》 2001年 第3卷 第3期   页码 42-51

摘要:

渤海湾是我国典型的平原淤泥质海岸,中国最大的两个人工港--天津新港和河北黄骅港,在建设过程中曾先后遇到细颗粒泥沙运移与如何减轻港口、航道回淤量等工程泥沙问题。文章以渤海湾西南部大口河沿岸海域现场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近岸水动力、泥沙输移、岸滩沉积过程及冲淤演变等综合分析,为平原淤泥质海岸"浅水深用"的建港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渤海湾     近岸过程     泥沙输移    

渤海湾海底隧道运营风险评估分析

王永红,刘兵,张永刚

《中国工程科学》 2013年 第15卷 第12期   页码 107-112

摘要:

特长海底隧道运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风险。根据隧道工程运营期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对渤海湾海底隧道工程在其运营期的风险进行了评估。评估中考虑的主要风险因素有水害、衬砌裂损、冻害、衬砌腐蚀、震害、洞内空气污染、火灾和列车脱轨事故8 种类型。综合运用信心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参照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接受准则和风险等级标准,对渤海湾海底隧道运营期间的风险进行估计与评价。给出了该海底隧道运营期的风险等级,并讨论了本评估工作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有待深入的工作。

关键词: 海底隧道     运营期     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    

海水西调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基础工程

陈昌礼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 第5卷 第10期   页码 14-19

摘要:

文章认为海水西调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基础工程。重点阐述海水西调对内蒙古产生的效益和陇东和贵州省等生态大移民的战略效益。并再度讨论了海水西调与盐碱化问题。解释了工程取得共识需要20年的原因,建议尽快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并争取早日动工,造福西北。

关键词: 海水西调     沙尘暴     西部大开发     地下水    

海水西调与我国沙漠和沙尘暴的根治

陈昌礼

《中国工程科学》 2001年 第3卷 第10期   页码 13-21

摘要:

提出内陆盆地增加降水量的三项必要和充分条件,即西风带、高山山脉冷凝作用和广大湿地提供水 气源。提出海水西调工程,从渤海西北海岸提水到大兴安岭南端,经内蒙古北部到达新疆,目的是恢复和扩大 西北湿地,治理沙漠和沙尘暴。工程将产生十大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中4条效益是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 海水西调     沙尘暴     湿地     水气交换系统    

海水西调是西北和华北北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陈昌礼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 第5卷 第1期   页码 48-55

摘要:

着重讨论第三、第四纪以来,特别是人类历史记载以来自然干旱化进程是缓慢而深刻的并且是不可逆转的等问题。进一步认识西北和华北北部三套面向西北迎风八字形高山冷凝系统的地利条件。恰逢今年3.20跨国沙尘暴事件,重点提出拯救阿拉善和额济纳旗的调水措施。文章还回答了四点质询。结论指出欲缓解或局部逆转西北干旱化进程唯有海水西调,这是西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海水西调     可持续发展     沙尘源     干旱化    

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及其综合效应

张福绥,何义朝,杨红生

《中国工程科学》 2000年 第2卷 第2期   页码 30-35

摘要:

回顾了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引种的社会与学术背景、引种、产业化和种质复壮等过程,探讨了引种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其产生的综合效应。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缓解我国黄渤海海域养殖业面临滑坡的态势,我们选定并引进了美国的海湾扇贝。在实现人工繁育技术系列化和养殖过程全人工化的基础,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业从此成为我国浅海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引种工程在东海和南海也得以拓展且颇见成效。养殖群体的种质复壮,为该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尚未发现海湾扇贝在中国海形成自然种群,表明该项引种工程不会对本地种的种质和资源造成负影响。其生态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因产生大量生物性沉积而导致的自身污染,但与近年的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该项引种工程瞄准了国家需求,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了我国贝类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海湾扇贝引种工程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并将产生持续、深远的综合效应。

关键词: 海湾扇贝     引种工程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资金筹措方式及回报预测

刘良忠,葛洪朋

《中国工程科学》 2013年 第15卷 第12期   页码 18-26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工程投融资以及回报等是工程规划、设计和项目决策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项目建成后收费运营需要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已有的跨海工程融资情况,提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可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融资模式进行建设。该项目的内部报酬率约为9.63 %,高于社会一般折现率,说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具有经济可行性。从收益的角度考虑,该工程是一个政府、民众、投资商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多赢”的项目。

关键词: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融资     BOT     投资回报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main projects of Quanzhou Bay Bridge

Jun DU, Fangwen WENG

《工程管理前沿(英文)》 2021年 第8卷 第1期   页码 151-155 doi: 10.1007/s42524-020-0147-8

摘要: Hongtao ZHOU, Hongwei WANG, Wei ZENG. [J]. Front. Eng, 2018, 5(1): 78-87.SangHyun LEE. [J]. Front. Eng, 2017, 4(1): 35-40.Bao-long Yuan,Sheng-gang Ren,Xing Hu,Xuan-yu Yang. [J]. Front. Eng, 2016, 3(1): 24-29.Ting Gong,Jian Yang,Hao Hu,Feng Xu. [J]. Front. Eng, 2015, 2(2): 122-124.Hong-yong Liu,Yi-qi Chen,Yi Yang. [J]. Front. Eng, 2015, 2(1): 71-75.Burcu Akinci. [J]. Front. Eng, 2014, 1(3): 283-289.Mao-run Feng,Zheng-song Zhao. [J]. Front. Eng, 2014, 1(1): 42-51.

关键词: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UHPC trestle panel    

渤海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马彩华,游奎,戴桂林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 第12卷 第6期   页码 90-93

摘要:

通过分析渤海的资源现状,发现造成渤海资源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因素,提出了加大力度治理污染,改善渤海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从生态原则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土著种及生态位原则、建设海洋牧场原则、休渔期与渔具优化原则、生态补偿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 渤海资源     可持续利用     对策与建议    

渤海海峡跨海工程自然条件分析

谭忠盛,吴永胜,万飞

《中国工程科学》 2013年 第15卷 第12期   页码 32-38

摘要:

在收集渤海海峡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等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海峡跨海工程的建设条件。由于海峡雾大、风大,年平均大风日达67.8 d,故采用桥梁方案不利于全天候通行。由于海峡岛屿众多,且南北向成一字形分布,跨海工程线位可选择连岛方案以减小建设难度和成本。海峡第四系地层稳定性差,且第三系地层主要为玄武岩,大孔隙结构,分布极不均匀,最厚达70 m,这两套地层对隧道埋深的选择有较大影响。对于蓬莱—旅顺线位,场址附近没有活动断层,地层相对稳定。这些资料可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方案的初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跨海工程     气象条件     地质条件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

王梦恕

《中国工程科学》 2013年 第15卷 第12期   页码 4-9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连接我国山东半岛与东北地区的战略性工程,对于加快环渤海圈的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有重大意义。通过全面分析渤海海峡通道建设的战略价值,对渤海海峡通道的工程方案及投融资方式进行了详细规划,认为渤海海峡跨海工程宜采用旅顺—蓬莱的全隧道方案,并将铁路隧道方案作为首选,汽车通过穿梭列车背负过隧道;隧道施工采用tunnel boring machine(TBM)法+钻爆法,在我国现有隧道修建的技术水平与经济能力下是可行的,施工风险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参考国内外跨海工程建设情况以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项目特点,本项目融资适宜采取build-operate-transfer(BOT)模式。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跨海工程     战略规划     隧道施工     投融资方式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桥隧方案比选研究

宋克志

《中国工程科学》 2013年 第15卷 第12期   页码 52-60

摘要:

从对航空及航运的影响、通行能力和行车舒适性、行车安全与气候适应性、施工难度及工程风险等方面对桥梁、隧道方案各自的技术特性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从技术角度考虑,桥隧方案皆具有实施的可行性,隧道在航运影响、气候适应性、生态环境等方面明显优于桥梁,而桥梁则在通行能力、施工难度和风险、运营成本、行车安全、行车舒适性、景观效果等方面优于隧道。随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比较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专家打分法和隶属度函数取得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隶属度,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全桥梁、全隧道及桥隧组合方案的模糊综合评价值,全隧道方案评价得分最高,因此,推荐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采用全隧道方案。

关键词: 桥梁与隧道工程     跨海通道     渤海海峡     方案比选     模糊综合评价    

中长期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创新与产业高地战略规划研究

王迎军,曾志敏,张龙鹏,胡燕娟

《中国工程科学》 2021年 第23卷 第6期   页码 108-119 doi: 10.15302/J-SSCAE-2021.06.012

摘要: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能级与全球影响力,支撑我国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湾区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评估和国家定位研判,在“一国两制”的独特制度框架下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面向 2050 年,粤港澳大湾区可分“四步走”全面加速建成开放、融合、可持续的全球创新与产业高地,以科技创新发展一体化来有序推动建设“无边界”的大湾区。研究提出了重点任务建议: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培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海内外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的科创投入协同机制、探索创新与产业要素流动机制。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     新兴产业     全球创新与产业高地     湾区经济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tatus with benthic indices in the coastal system: the case of Bohai Bay(China)

Wenqian CAI,Wei MENG,Lusan LIU,Kuixuan LIN

期刊论文

渤海湾典型岸段近岸过程研究

恽才兴

期刊论文

渤海湾海底隧道运营风险评估分析

王永红,刘兵,张永刚

期刊论文

海水西调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基础工程

陈昌礼

期刊论文

海水西调与我国沙漠和沙尘暴的根治

陈昌礼

期刊论文

海水西调是西北和华北北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陈昌礼

期刊论文

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及其综合效应

张福绥,何义朝,杨红生

期刊论文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资金筹措方式及回报预测

刘良忠,葛洪朋

期刊论文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main projects of Quanzhou Bay Bridge

Jun DU, Fangwen WENG

期刊论文

渤海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马彩华,游奎,戴桂林

期刊论文

渤海海峡跨海工程自然条件分析

谭忠盛,吴永胜,万飞

期刊论文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

王梦恕

期刊论文

孙钧:对兴建渤海湾跨海通道问题的若干思考(2019年5月16日)

孙钧(院士)

2021年01月20日

会议视频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桥隧方案比选研究

宋克志

期刊论文

中长期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创新与产业高地战略规划研究

王迎军,曾志敏,张龙鹏,胡燕娟

期刊论文